我们为什么越来越没有专注力?
当今,人们越来越难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,各类新闻、社交网站、视频节目、邮件以及商家别出心裁的广告,将注意力来来去去地牵引着,睡眠变得越来越少,醒着的时间也被切割成了若干碎片。大多数人觉得自己意志薄弱,专注只是一时的行为,心思散乱却是常态。即便是自控力很强的人,也觉得掌控生活是件令人精疲力竭的事。(云大EMBA研修班 总裁班 资本班 金融投资 营销 )
在有限的时间内,我们的注意力被稀释了,难以像激光似的聚焦在“有价值”的事情上,难以将注意力长久放在一些需要时间才能产生结果的事情上,反而在各种“容易”的事情里流连忘返。事后,我们又会意识到自己拖了自己的后腿,深陷自责。
进入“稀缺头脑模式”
建于2000年前的佩特拉古城是一座藏在约旦大山中的建筑奇观。全球最昂贵的门票仍然抵消不了世界各地游客观瞻的热情。游客们一天里空腹爬上爬下,体能几乎都会耗到极限。当地某著名客栈会管一顿晚饭,开饭的时候,我看到男男女女面前的食物都堆成了一座座小山,无一例外。在饥饿引发的低血糖面前,女性瘦身的念头烟消云散。
这种现象在科学上的解释是:资源不足时,大脑会选择即时满足;资源充足时,大脑则会转向选择长期的投资。
南达科他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X. T. 王(X. T. Wang)和心理学家罗伯特·德沃夏克(Robert Dvorak)一起提出了自控的“能量预算”模型。他们认为,对大脑来说,能量(血糖)是待支出或待保存的“金钱”。他们邀请了65个19~51岁年龄不等的成年人来参与实验,被试者要求在第二天获得120美元还是一个月后拿450美元之间做出选择。甜味的无糖苏打水会导致饥饿,甜味刺激着身体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,因为身体会认为在那里会得到更多的血糖补充。
实验结果,饮用含糖苏打水的被试者更可能选择等待时间更长、奖励更多的选项,而喝过无糖苏打水、血糖变低的被试者更可能选择时间短而奖励更少的选项。研究者认为,更重要的是,能预测被试者选择结果的并非血糖的含量,而是血糖的变化方向。大脑会问,能量在增加还是在减少?然后做出战略性的决定。
也就是说,现代人的大脑和早期人类一样,仍把血糖含量作为资源充足与否的标志。“当你无法很快找到食物时,血糖含量能预测你还有多久会饿死”。在食物匮乏的时代,听从胃的指示,冲动行事的人更可能活下来,而文质彬彬、三思后行的人最后会发现什么都没有剩下。资源不足时,大脑会选择即时满足;资源充足时,大脑则会转向选择长期的投资。孟子说“有恒产者有恒心,无恒产者无恒心”也是这个道理。
在当今社会,食物短缺已不再对大部分地区的人们构成困扰,时间的有限和不可逆反而变得越来越醒目。时间的贫富已成为当下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,它与物质生活的丰盈与否构成了某种正相关。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(Sendhil Mullainathan)发现,穷人们缺少金钱,他则缺少时间。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,即便给穷人一笔钱,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,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。“在长期资源(钱、时间、有效信息)匮乏的状态下,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,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,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、更有价值的因素,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。”
当一个人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,理智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,导致进一步失败。决策所需的心力,穆来纳森称之为“带宽”(band width)。长期资源稀缺培养出了一种“稀缺头脑模式”,导致人们无法获得这种心力。
在穆来纳森看来,为了满足生活所需,穷人不得不精打细算,没有任何“带宽”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;过度忙碌的人,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,没有“带宽”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。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,也会被这种“稀缺头脑模式”纠缠很久。
研究来自穆来纳森对自身拖延症的憎恨。这个被学界视为天才科学家,仍常常觉得自己缺少时间,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计划,想把自己分成几份去“多任务”执行,结果却常常陷入过分承诺、无法兑现的泥潭。穆来纳森研究发现,并非时间不够,而是判断问题的心力不够;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解决方式,反而因分心加强了焦虑,导致无法专心处理主要任务,加剧拖延。
实际上,穆来纳森所说的心力就是注意力。在一件事情上,如果没有足够的注意力投射,则产生不了长远、有洞见的觉知。现代人对时间的焦虑,究其本质是在有限的时间内,没有将有限的注意力分配给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上。而信息过载的社会环境,也造成了人们“饿汉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选择”的问题。
专注于已经奏效的事,而不是提升短板
于尔根·沃尔夫(Jurgen Wolff)从一个已被视为常识的定律出发,主张人们应该用帕累托法则(80/20)处理注意力涣散的问题。在他看来,一个人80%的收益来自20%的努力,人们却把80%的注意力分配给了“含金量”较低的活动,这导致我们在时间上的“贫困”。同时,心理学家凯瑟琳·克拉默(Kathryn D. Cramer)也指出,80%的时间里,我们都在关心哪些事情没有做好,而将注意力集中在“做好了什么”上,才是加速进程的关键。
在处理注意力的问题上,应该更审慎地对待短板理论。人本能地会知道自己的弱项,却很难知道自己的强项。把手上已经开始的事情做得更好,专注于已经奏效的事,才是明智的选择。用商品的价值来类比,品质上数量级的差别,在价格上却可以是几何级的差别。
花更多的注意力去亲力亲为,补足短板,往往并不经济。人们习惯了为了弱项而焦虑,又因为害怕失败受到评判而不去行动。事实上,有很多的方式可以用来补足短板,如同企业通过外包方式,去购买别人的强项。谚语说:“彼之毒药,我之蜜糖;彼之敝草,我之珍宝。”
现在所谓的“单点突破”的经营策略,“精益制造”的管理方式,都是将强项变得更强,对于个人做事来说,无疑也同样有效。至于如何识别自己的强项,也可以向了解自己的人求助。
选择做简单的事,妨碍了专注
人们觉得自己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时,一般会责怪外部环境,比如接受的教育有问题、经济形势不好、没有跟对人、没人给他们提供好的建议,或者责怪自己对机会的判断有误或者入错了行。极少有人意识到,没能专注地发挥潜力是因为,在做容易的事还是做困难的事之间做选择,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做容易的事。
这既是穆来纳森所说的“带宽”问题,也是沃尔夫所说的:“低价值活动倾向于那些容易的、不会给人带来恐慌甚至会让人感到身心愉悦的事情。”
困难的事情,似乎可以借用神话、美国大片、武侠小说,甚至网络游戏来说明。英雄成为英雄的“史诗”,包含了与专注相关的所有元素:冒险的召唤、感到恐惧、智者的激励、跨过门槛、经受考验、帮助他人、在危险的地方接受最大的挑战、再经历考验、死而复生、获得宝藏、带着宝藏回到平凡的世界。
人人屡屡被这种熟悉的桥段吸引,因为成为自己的“英雄”其实也是本能,人们乐意从“史诗”中汲取力量。所以,如于尔根·沃尔夫所言:“每个人都应当注意感受自己内心最向往的方式,最后竭尽全力地选择这个方式。”
我们感觉不安全是因为我们害怕失败。安全是因为我们觉得容易,能够一点点处理。人们也需要意识到,没有一件事一开始就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。问题的本身又常常带有解决问题的方法。其实任何任务都是可以分解的。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个让我们觉得“安全”的小块,也许可以解决专注的问题。
执着于完美解决方案不免把自己引向“分析麻痹症”,持续不断地计划,而没有任何的行动,在此岸空花一生的时间谈论彼岸。据调查,企业家们迈出创业第一步之前,最大的恐惧之一就是害怕失败后被嘲笑。把玩儿和实验的精神投注到整件事情上。事情上,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。这也意味着,人们可以试着通过各种方法将看上去困难的事情变得有趣。
我们会下意识地按照旧有的模式处理事情,重复着低效的时间模式。一方面,人们通常能够识别别人做事的模式,却意识不到自己的模式,导致感受、想法和行动的肆意低效,所以需要求助他人来反视自己。另一方面,每个人的性格本身都是各种人格的复杂混合。在面对那些让自己下意识感觉困难的事情时,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不同的电影角色来面对。预想和体会事情完成之后的幸福感也是让自己行动起来的好办法。
※※※※※
专注力的问题,或多或少仍是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问题。人们往往消极地看待自己,对自己充满了评判,目标要不无疾而终,要不患上拖延症。人在拖延的时候会做各种事,但不会去做我们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去做的事。沃尔夫建议我们自问:“如果我不再做这件事,最坏的情形将是怎样?”“我还能做些什么积极的事,能够阻止这种最坏的事发生?”
“暂伴月将影,行乐须及春”“且乐生前一杯酒,何须身后千载名” 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。李白诗中反复咏叹的“及时行乐”背后是一种说不出的惶惶不安。“乐”和“时”形成了某种对照,专注力的问题,“带宽”问题,也可以说是一个如何“消费”时间的问题,是情绪和理智的较量,也是即时满足和延时满足之间的斗争。
欢迎关注云大总裁班·微信公众平台(微信号:ynuCEO)
咨询EMBA研修 资本、财务、营销等各类教育课程
请来电:0871-65032791 邓老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