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即使是金扫帚,也要敢领
烂不丢人,怕才丢人
近日,作为第一个到场领取“金扫帚最失望导演奖”的人,王宝强上了热搜。
金扫帚奖设立9年以来,王宝强是第一个到场领奖的导演。王宝强说自己亲自来接受批评,是因为自己爱电影,尊重观众,想借此机会,向观众说一声对不起。即便知道这是一个很不光彩的奖项,但是希望以此鞭策自己进步。
王宝强的获奖影片是他的导演处女作《大闹天竺》,他坦言自己第一次当导演,确实欠缺经验,希望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领这个奖。他相信通过努力,自己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导演和电影工作者。
图片来自网络
当王宝强亲自领奖并致歉的时候,同获“最失望导演奖”的毕志飞却在微博写下“关于金扫帚奖,不做回应。我在等待来自戛纳的消息。”戛纳?这莫名的自信。
王宝强的《大闹天竺》的票房是约7.6亿元,而毕志飞的《纯洁心灵·逐梦演艺圈》仅有233万票房,票房和“获奖”态度一样,天差地别。
金扫帚奖,类似于美国的金酸莓奖,其用意在以嘲讽而非褒奖的形式,鞭策电影人。“烂不丢人,怕才丢人”,正是广大网友力挺王宝强的原因。
王耳朵先生说“一个真正成熟的人,应该情绪稳定、内心强大。”这句话特别适用在受挫上。而一个人面对失败的态度,正反映了他的格局。
如果用一句接地气的话来说,类似于“宰相肚里能撑船”,气量大、度量足,更重要的是,能成为宰相的人,是经过了多少苦难和挫败依然屹立不倒的人,常人眼里的大风大浪,在宰相眼里“都不是事”。
害怕失败,就是变相地拒绝成功。
看看王宝强的演艺生涯,从天降机缘的一次“配角傻根”一路走到“影帝”(凭借《盲井》获得法国多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),从演员再到参与影片制作、担当导演,王宝强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,对可能性的期待越来越大。
尽管得到金扫帚奖,也依然对导演之路充满期待,这样的人生,足够励志,而随着事业和人生挫折一路飙升的格局,也让王宝强成长为一个备受欢迎的公众人物。
用行动表明态度,用道歉、说明、期许,表达直面问题、改变现状的决心。这是王宝强的格局和担当,不仅收获了媒体头条、热搜流量,也获得了行业和粉丝的认同。
2.越能扛事,胜算越大
最怕啥都没干,还说自己不曾失败
没有哪个成功人士或者成功团队、企业没有经历过失败,失败是必然,把失败看作成功的前奏、看作是机会和成长,这就是“比伦定律”要告诉我们的。
正如它的提出者美国考皮尔公司前总裁F·比伦说的,“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载,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。”
的确,比起失败,更可怕的是没有给自己创造失败的机会。
宝洁公司有这样一个规定:如果员工三个月没有犯错误,就会被视为不合格员工。对此,宝洁公司的解释是:那说明他什么也没干。什么都没做,不敢尝试,自然不会失败。所谓优秀员工,一定是那些敢于尝试、不怕失败、不怕担责,直面挫败并找到出路的“问题解决者”。
李嘉诚说“成功的人生,充满了失败的气息。”成功的团队亦是。
张瑞敏在创立海尔之初,曾经将七十六台冰箱一字排开,并请员工用大锤将他们全部砸毁。原来,张瑞敏和客户一起检查库存时,发现有五分之一的冰箱有质量问题,五分之一啊,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,这背后的资金、时间和人力成本,可能让一家企业面临多大的危机,张瑞敏心里是清楚的。
但是,比起这些,张瑞敏更清楚唯有客户至上、品质保障才能帮助一个企业走得远、走得久。因此,他毅然决然地用这种“昭告天下”的方式,狠狠地砸毁了有问题的冰箱,让客户看到自家企业对质量第一的坚守态度,也希望员工可以把“严把质量关”作为最本质、最基础的工作理念。
有人说,正是不怕事、能扛事、敢于面对失败的企业家精神,成就了张瑞敏,也成就了海尔集团全球领先的家电制造商的品牌担当。
作家余华曾经说,“中国年轻一辈人里面,很多优秀者,但很少能扛得了事的人!”扛事,这样的事,多半和挫败、困境相关,是一个人扭转局面的能力,是否能临危不惧、临危受命、转危为安、走出困境、逆袭超越,就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能扛事的表现。
职场喜欢承担责任的强者,越能扛事的人,逆商越高,反败为胜的机率越大。
Amdocs是一家做软件和服务的公司,这家公司的市值接近100亿美元,其总经理坦言,在面对求职者时,最关注求职者表现出的对失败的恰当态度,他希望自己的员工是可以接受失败、并且会从失败中学习的人。
这位总经理说,比起那些完美的简历,他更希望在求职者的简历中看到一些“失败案例”。因为他相信鼓励创新的领导者不会将失败当成缺点。
他希望在面对面的交流中,能看到求职者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,“比起那些死守想法冥顽不灵最后酿成巨大损失的人,迅速承认失败并且着手下一个项目的能力,也是一种本事。”
比尔盖茨认为习惯于失败是成功的基础,所谓将失败常态化。而如何用更好的姿态面对失败呢,比尔盖茨的一个做法就是雇佣在其他公司有失败经验的人做助手,借用他们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