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部
互联网特训班 返回上一页

内容电商是否是个悖论?

2016-09-26

摘要:本文为心意点点创始合伙人、总裁/COO,中国App增长联盟成员苏颖在AGA盟友交流会中做的内部分享,独家授权36kr首发。中国App增长联盟(AGA China)是由魔窗发起的专为App创业者解决资源破局和快速增长问题的创始人联盟。


风头轮继续吹。今年被很多媒介认为是“内容元年“。而与之对照的是,电商则被很多媒介认为是强弩之末,随着淘宝、京东两级势力的逐步寡头化,仿佛今年再卖货就有问题了。种种直播、自媒体、内容贴甚嚣尘上,而淘宝、京东挂的,则被贴上“传统电商”的标签,是不是一下子有“人到中年”的即视感吼? 


互联网卖货的本质


字面意思就很明确了,电商,无非就是,把卖货搬到了线上。 

中国的电商进入大众视野,始于淘宝、eBay易趣在国内抢占市场之时。回溯也就是2003年,短短的13年前。在这段过程中,电商发展迅猛,经历了卖便宜货、山寨货、假货的阶段,到销售尾货和低价淘品牌的1.0阶段,再到京东势如破竹,通过坚定得完善后端供应链物流体系,在2014年时屌丝逆袭高富帅,开始与天猫二分天下的阶段。此时两大巨头都很强调服务和体验、品牌和口碑,与之匹配的是卖尾货的维品会都开始卖新品了,在服装时尚领域坚定地与天猫服饰一决天下。再之后,跨境的风刮了一年多余,各种各样的跨境电商进入公众视野。用户们非常开心滴发现,原来国外有那么多的好东西,还不需要花费高昂的税费、不需要在出国旅游时当悲催的搬运工就可以买到,一时间小红书、洋码头、后入的网易考拉,都通过丰富多彩的选品、漂亮的价格、不需要转运只需要输入身份证就可以在预期时间内(通常是数周)在家里或者办公室看到漂洋过海的包装精美的商品,感觉好自不待言。


时间轴进入2016年,跨境的政策相当暧昧,内容的风开始刮地越来越猛。人们发现可以买货的渠道越来越多,连个关注的自媒体达人,都开始煞有介事地跟品牌出联名款,自己搭供应量;日常放松看个直播,都会发现右下角有个二维码,扫码就可以直接买买买。于是专家说,这就是新兴模式,俗称“内容电商”(专家脸)。 


我们来看这忙碌的十几年间卖货的手段。


PC时代——也即最初的时代,卖货的本质是解决在不同城市生活的用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。从品类的角度而言,电商发展最初级是书,依次从标准化商品向非标准化商品发展递进,直到在网上可以买到任何品类的东西。最初时候,用户对网络的需求很简单,就是价格透明、发货速度,满足人的日常生活诉求。彼时还是PC为王的时候,“搜索”成为用户最大的流量入口。搜品类、搜商品,再去看排序,发展到之后除了看排序,还看评论,更多时候是因为网上铺的商品越来越多,用户越来越无法单纯从价格和发货时效去判断商品的优劣导致。 


再之后竞争易发激烈了。很多品牌幡然悔悟开始布局电商,网络上的卖货商家开始多元化了,最夸张的时候,几乎从品牌本身到N级经销商,都可以在淘宝上搜索到。于是,在商品同质化越发严重的大环境下,大家开始关注其他附加因素了。比如如何让店铺的视觉形象更加鲜明、如何让商品的详情页展示更加具有煽动性和说服力来促进购买,如何让用户的评论更加好,为商品背书。 


移动护联网时代——2012年起,人们开始发现,在手机上买东西很方便呀。因为看PC的时间有限,而买买买的欲望说来就来。于是各种app应运而生,来满足用户的七情六欲吃喝拉撒睡等想得到想不到的需求。精明的创业者们,挖掘出手机端从屏幕大小、用户浏览习惯、用户触达时长到用户期望在商品页看到哪些信息等各种区别于PC时代的不同,把卖货的主场搬到了手机上。 


是的,尽可能加速用户决策路径、筛选最优解的商品,这是互联网卖货的本质。互联网只是卖货的渠道,因这个渠道发生在人与机器之间,才发展出来各种互联网时代才有的交互、浏览路径、体验等,来促成用户的选择和决策。 


内容一直都在,只是现在用户会把内容当成决策路径的环节了 


仿若一夜春风来,内容达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其实仔细看会发现,牛逼的内容达人,其实一直都在。不信大家去看看一些公信力足够的媒体,排序在最前面的那些达人们,是否已经在微博 or 淘宝达人频道辛苦经营数年,已经粉丝者众?


那么哪里变了呢?其实是内容可以对用户决策产生作用了! 随着用户们在网络上的选择越来越多,绑定的支付工具越来越多,用户下单变的不像以前那么复杂了。反正买到不好的东西,还可以7天无理由退换货哦。用户也不再满足于根据商品图片和评论进行决策了,不然不会有“买家秀”和“卖家秀”的巨大差异了,也不会出现大量的“刷”评论行为了。用户的需求如此旺盛,也不满足于只买大牌商品了。毕竟,国门已经打开了,国外的各种创意好物,总是让人蠢蠢欲动。而国内设计师的各种商品,也通过网络这么便捷的方式,呈现到了用户面前。用户除了在一些大件上,倾向于购买口碑品牌商品之外,对于价值认同的商品,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但是如何决定好不好呢?包括商品的性能、针对的族群、附带的情感价值因素,除了内容,还有更好的呈现方式么? 


内容时代,如何定义内容本身?


这是个特别好玩的话题。当我跟很多人聊的时候,发现观点也是超级不一样的。一类人是从传统媒体成功转型做自媒体的,这群人会认为内容是一切,要做纯粹的、好玩的、极致的内容。另外一类人是像我一样传统电商出来的,这群人,通常把内容当成一种辅助模式,内容是一个载体,将商品更好地卖出去。


从我的观点来看,我觉得内容是一种非常好的载体。是否合适与商品搭配在一起,需要看内容的属性。毕竟,内容的形式多种多样,而现如今大量适合的不适合的人和品牌都在做内容,进入门槛极低,太泛泛而谈的内容,已经无法得到用户的关注了。


有一类内容,阳春白雪,诗词歌赋,本身就是走的高冷、精神层面的路线。当这些内容去卖广告,推荐调性一致的商品时,会增进用户对该商品的共鸣。但是当这类内容开始自己卖商品的时候,往往会觉得,咦?好像还不如卖广告卖的好呃。 其实背后的原因,是用户是天生不接受心目中的”精神导师”卖货的,卖货太俗了,商人才做这件事。就好比一个“禁欲系”的男神突然爆出性丑闻,你们懂。 


而另外一类内容,特别接地气,略有点儿逗比,还有点儿端。但是经常推荐潮流趋势、奇葩好物、各种应季的选择。这类内容,本身就离商品很近,容易激发用户的买买买怨念。这样的内容,才适合直接与电商愉快地在一起,形成强有力的矩阵,完成用户的购买行为。 


好的,这一类内容,也是我作为一个传统电商出身的,涉足的内容。 


内容的魅力真的很大,自带情感属性,还有口碑传播效力


好的内容是非常个性化的。这句话是之前我听到的,非常非常认同。 内容的颗粒度得切得非常非常细,把场景做到透,在每篇内容输出里,只把一个细化场景的点讲透了。就好比几个人聊天,如果你高屋建瓴、泛泛而谈,除非身份地位高级很多,否则绝对不会吸引人不停听下去。而一个好玩的朋友,跟你聊一个生活的小场景,讲的特别透,就会很容易让你信任,说不定还会去尝试一下。这就是内容的力量。它就像你的朋友,“自带拟人属性”,是个多元的有血有肉的个体。


所以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用户会被好的内容激发了。因为“情感”。买东西,除了基于价格和性能比较等因素之外,“体验”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指标。而内容,完成了在这过程中与用户之间的情感链接。以我目前的创业项目“心意点点”为例,内容是我们平台的一个核心的粉丝互动方式。我们把用户可能发生的送礼场景,切成250多个场景。然后基于每个场景输出送礼的建议,包括了在该场景下可能的困扰、如何决策、如何把送礼的行为完美转变为对收礼方的情感输出。我们特期望用户在“逛”内容的过程中,充满了“发现感“,咦,原来还可以这么送!


而发现了好的内容,用户的第一反应肯定是,哇塞,好赞!然后用户通常会转发。 而在这过程中,其实是用户已经推荐出去了。这个过程很厉害,它让我们在分毫不花的前提下,自动地吸引来认同这个内容和情感连接的粉丝们。 


为电商而服务的内容,做内容的方法论 


做内容之前,必须想好的底层逻辑是,你做内容的目的是什么?内容也是非常个性化的存在,大而泛不行,没有个性和精气神不行。从好的方面讲,内容自带“筛选”功能。通过它的文字和散发出来的风格,它可以帮你筛选出来一群喜欢的受众,成为你的粉丝。不过,正如硬币总有两面性一样,如果没有想明白自己需要的人群,内容就很容易与主题偏离,也自然起不到该有的效果。


这就要求,你需要对整盘棋在开始之前就有全局的判断和把握。正如流量之于电商的意义一样,通常我们会用“转化率”来代表用户浏览商品之后成功转化下单的比率。其实,流量并没有好和坏、优和劣之分,而只有合适不合适的说法。所以,会发现,在淘宝上卖的最好的商家,一定是那群最最了解自己的用户画像的,且知道用怎么样的工具和手段来圈住这部分用户的。 


那么说到内容也是一样。你需要对自己的用户做到全局的定义。在以前的商品思维逻辑上做点切换,切换到“用户逻辑”。最底层需要考虑的是,你想服务的用户是谁?满足什么样的特性?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?有什么样的情感困扰和痛点?想明白这些之后,你就可以定义出来价值观。这个价值观不是说说而已的,它是魂,是整个体系里的底层架构。这个价值观建立之后,必须让团队所有人都认同,并且牢记于心。因为在我们目前的讨论范畴里,内容是为了卖货的,所以,内容和商品,必须都服务于这个价值观。否则,就会遇到问题是,用户很confuse你想表达啥?单纯的想卖东西么?如果是这样,你的内容就不叫内容,只是一个把详情页商品描述搬过来的文案而已,没有精气神,不具备内容的必备条件。 


有了价值观的一致性之后,内容和商品团队就可以同时开动了。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,内容和商品一定是不同的团队一起运作。因为它们背后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不同的,可考核的KPI也是不同的。如果单纯让内容服务于商品,就很容易被牵着走,或者无法让内容表达出该有的精神,沦为商品的二次描述。而且,内容的外延是丰富过商品的。商品的功夫在后端,用户购买到商品之后,发货时效、商品质量、与描述的匹配度,等等~ 而内容的功夫在内容本身,是否抓住用户了,成为用户的好朋友了。换句话讲,商品的功夫在于用尽可能少的SKU发挥出尽可能多的效用。而内容的功夫在于,持续输出质量超过80分的好文案(包括视频、直播等表现形式),持续吸引用户的关注,进而关注、订阅,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 总而言之,内容需要做的是广度。依托于价值观,延展出一副目标用户的生活场景图,在场景图里,切分出细分的颗粒度进行阐述、描绘。而商品做的是精度,精选出来最符合价值观调性的商品,让用户成单。两者互为补充,共同为用户服务。 


【创业者说】内容电商是否是个悖论?传统做电商的这样做内容


技能GET

36氪的朋友们 • 2016-09-23 22:00

【创业者说】内容电商是否是个悖论?传统做电商的这样做内容

摘要:本文为心意点点创始合伙人、总裁/COO,中国App增长联盟成员苏颖在AGA盟友交流会中做的内部分享,独家授权36kr首发。中国App增长联盟(AGA China)是由魔窗发起的专为App创业者解决资源破局和快速增长问题的创始人联盟。


风头轮继续吹。今年被很多媒介认为是“内容元年“。而与之对照的是,电商则被很多媒介认为是强弩之末,随着淘宝、京东两级势力的逐步寡头化,仿佛今年再卖货就有问题了。种种直播、自媒体、内容贴甚嚣尘上,而淘宝、京东挂的,则被贴上“传统电商”的标签,是不是一下子有“人到中年”的即视感吼? 


互联网卖货的本质


字面意思就很明确了,电商,无非就是,把卖货搬到了线上。 


中国的电商进入大众视野,始于淘宝、eBay易趣在国内抢占市场之时。回溯也就是2003年,短短的13年前。在这段过程中,电商发展迅猛,经历了卖便宜货、山寨货、假货的阶段,到销售尾货和低价淘品牌的1.0阶段,再到京东势如破竹,通过坚定得完善后端供应链物流体系,在2014年时屌丝逆袭高富帅,开始与天猫二分天下的阶段。此时两大巨头都很强调服务和体验、品牌和口碑,与之匹配的是卖尾货的维品会都开始卖新品了,在服装时尚领域坚定地与天猫服饰一决天下。再之后,跨境的风刮了一年多余,各种各样的跨境电商进入公众视野。用户们非常开心滴发现,原来国外有那么多的好东西,还不需要花费高昂的税费、不需要在出国旅游时当悲催的搬运工就可以买到,一时间小红书、洋码头、后入的网易考拉,都通过丰富多彩的选品、漂亮的价格、不需要转运只需要输入身份证就可以在预期时间内(通常是数周)在家里或者办公室看到漂洋过海的包装精美的商品,感觉好自不待言。


时间轴进入2016年,跨境的政策相当暧昧,内容的风开始刮地越来越猛。人们发现可以买货的渠道越来越多,连个关注的自媒体达人,都开始煞有介事地跟品牌出联名款,自己搭供应量;日常放松看个直播,都会发现右下角有个二维码,扫码就可以直接买买买。于是专家说,这就是新兴模式,俗称“内容电商”(专家脸)。 


我们来看这忙碌的十几年间卖货的手段。


PC时代——也即最初的时代,卖货的本质是解决在不同城市生活的用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。从品类的角度而言,电商发展最初级是书,依次从标准化商品向非标准化商品发展递进,直到在网上可以买到任何品类的东西。最初时候,用户对网络的需求很简单,就是价格透明、发货速度,满足人的日常生活诉求。彼时还是PC为王的时候,“搜索”成为用户最大的流量入口。搜品类、搜商品,再去看排序,发展到之后除了看排序,还看评论,更多时候是因为网上铺的商品越来越多,用户越来越无法单纯从价格和发货时效去判断商品的优劣导致。 


再之后竞争易发激烈了。很多品牌幡然悔悟开始布局电商,网络上的卖货商家开始多元化了,最夸张的时候,几乎从品牌本身到N级经销商,都可以在淘宝上搜索到。于是,在商品同质化越发严重的大环境下,大家开始关注其他附加因素了。比如如何让店铺的视觉形象更加鲜明、如何让商品的详情页展示更加具有煽动性和说服力来促进购买,如何让用户的评论更加好,为商品背书。 


移动护联网时代——2012年起,人们开始发现,在手机上买东西很方便呀。因为看PC的时间有限,而买买买的欲望说来就来。于是各种app应运而生,来满足用户的七情六欲吃喝拉撒睡等想得到想不到的需求。精明的创业者们,挖掘出手机端从屏幕大小、用户浏览习惯、用户触达时长到用户期望在商品页看到哪些信息等各种区别于PC时代的不同,把卖货的主场搬到了手机上。 


是的,尽可能加速用户决策路径、筛选最优解的商品,这是互联网卖货的本质。互联网只是卖货的渠道,因这个渠道发生在人与机器之间,才发展出来各种互联网时代才有的交互、浏览路径、体验等,来促成用户的选择和决策。 


内容一直都在,只是现在用户会把内容当成决策路径的环节了 


仿若一夜春风来,内容达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其实仔细看会发现,牛逼的内容达人,其实一直都在。不信大家去看看一些公信力足够的媒体,排序在最前面的那些达人们,是否已经在微博 or 淘宝达人频道辛苦经营数年,已经粉丝者众?


那么哪里变了呢?其实是内容可以对用户决策产生作用了! 随着用户们在网络上的选择越来越多,绑定的支付工具越来越多,用户下单变的不像以前那么复杂了。反正买到不好的东西,还可以7天无理由退换货哦。用户也不再满足于根据商品图片和评论进行决策了,不然不会有“买家秀”和“卖家秀”的巨大差异了,也不会出现大量的“刷”评论行为了。用户的需求如此旺盛,也不满足于只买大牌商品了。毕竟,国门已经打开了,国外的各种创意好物,总是让人蠢蠢欲动。而国内设计师的各种商品,也通过网络这么便捷的方式,呈现到了用户面前。用户除了在一些大件上,倾向于购买口碑品牌商品之外,对于价值认同的商品,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但是如何决定好不好呢?包括商品的性能、针对的族群、附带的情感价值因素,除了内容,还有更好的呈现方式么? 


内容时代,如何定义内容本身?


这是个特别好玩的话题。当我跟很多人聊的时候,发现观点也是超级不一样的。一类人是从传统媒体成功转型做自媒体的,这群人会认为内容是一切,要做纯粹的、好玩的、极致的内容。另外一类人是像我一样传统电商出来的,这群人,通常把内容当成一种辅助模式,内容是一个载体,将商品更好地卖出去。


从我的观点来看,我觉得内容是一种非常好的载体。是否合适与商品搭配在一起,需要看内容的属性。毕竟,内容的形式多种多样,而现如今大量适合的不适合的人和品牌都在做内容,进入门槛极低,太泛泛而谈的内容,已经无法得到用户的关注了。


有一类内容,阳春白雪,诗词歌赋,本身就是走的高冷、精神层面的路线。当这些内容去卖广告,推荐调性一致的商品时,会增进用户对该商品的共鸣。但是当这类内容开始自己卖商品的时候,往往会觉得,咦?好像还不如卖广告卖的好呃。 其实背后的原因,是用户是天生不接受心目中的”精神导师”卖货的,卖货太俗了,商人才做这件事。就好比一个“禁欲系”的男神突然爆出性丑闻,你们懂。 


而另外一类内容,特别接地气,略有点儿逗比,还有点儿端。但是经常推荐潮流趋势、奇葩好物、各种应季的选择。这类内容,本身就离商品很近,容易激发用户的买买买怨念。这样的内容,才适合直接与电商愉快地在一起,形成强有力的矩阵,完成用户的购买行为。 


好的,这一类内容,也是我作为一个传统电商出身的,涉足的内容。 


内容的魅力真的很大,自带情感属性,还有口碑传播效力


好的内容是非常个性化的。这句话是之前我听到的,非常非常认同。 内容的颗粒度得切得非常非常细,把场景做到透,在每篇内容输出里,只把一个细化场景的点讲透了。就好比几个人聊天,如果你高屋建瓴、泛泛而谈,除非身份地位高级很多,否则绝对不会吸引人不停听下去。而一个好玩的朋友,跟你聊一个生活的小场景,讲的特别透,就会很容易让你信任,说不定还会去尝试一下。这就是内容的力量。它就像你的朋友,“自带拟人属性”,是个多元的有血有肉的个体。


所以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用户会被好的内容激发了。因为“情感”。买东西,除了基于价格和性能比较等因素之外,“体验”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指标。而内容,完成了在这过程中与用户之间的情感链接。以我目前的创业项目“心意点点”为例,内容是我们平台的一个核心的粉丝互动方式。我们把用户可能发生的送礼场景,切成250多个场景。然后基于每个场景输出送礼的建议,包括了在该场景下可能的困扰、如何决策、如何把送礼的行为完美转变为对收礼方的情感输出。我们特期望用户在“逛”内容的过程中,充满了“发现感“,咦,原来还可以这么送!


而发现了好的内容,用户的第一反应肯定是,哇塞,好赞!然后用户通常会转发。 而在这过程中,其实是用户已经推荐出去了。这个过程很厉害,它让我们在分毫不花的前提下,自动地吸引来认同这个内容和情感连接的粉丝们。 


【创业者说】内容电商是否是个悖论?传统做电商的这样做内容


为电商而服务的内容,做内容的方法论 


做内容之前,必须想好的底层逻辑是,你做内容的目的是什么?内容也是非常个性化的存在,大而泛不行,没有个性和精气神不行。从好的方面讲,内容自带“筛选”功能。通过它的文字和散发出来的风格,它可以帮你筛选出来一群喜欢的受众,成为你的粉丝。不过,正如硬币总有两面性一样,如果没有想明白自己需要的人群,内容就很容易与主题偏离,也自然起不到该有的效果。


这就要求,你需要对整盘棋在开始之前就有全局的判断和把握。正如流量之于电商的意义一样,通常我们会用“转化率”来代表用户浏览商品之后成功转化下单的比率。其实,流量并没有好和坏、优和劣之分,而只有合适不合适的说法。所以,会发现,在淘宝上卖的最好的商家,一定是那群最最了解自己的用户画像的,且知道用怎么样的工具和手段来圈住这部分用户的。 


那么说到内容也是一样。你需要对自己的用户做到全局的定义。在以前的商品思维逻辑上做点切换,切换到“用户逻辑”。最底层需要考虑的是,你想服务的用户是谁?满足什么样的特性?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?有什么样的情感困扰和痛点?想明白这些之后,你就可以定义出来价值观。这个价值观不是说说而已的,它是魂,是整个体系里的底层架构。这个价值观建立之后,必须让团队所有人都认同,并且牢记于心。因为在我们目前的讨论范畴里,内容是为了卖货的,所以,内容和商品,必须都服务于这个价值观。否则,就会遇到问题是,用户很confuse你想表达啥?单纯的想卖东西么?如果是这样,你的内容就不叫内容,只是一个把详情页商品描述搬过来的文案而已,没有精气神,不具备内容的必备条件。 


有了价值观的一致性之后,内容和商品团队就可以同时开动了。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,内容和商品一定是不同的团队一起运作。因为它们背后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不同的,可考核的KPI也是不同的。如果单纯让内容服务于商品,就很容易被牵着走,或者无法让内容表达出该有的精神,沦为商品的二次描述。而且,内容的外延是丰富过商品的。商品的功夫在后端,用户购买到商品之后,发货时效、商品质量、与描述的匹配度,等等~ 而内容的功夫在内容本身,是否抓住用户了,成为用户的好朋友了。换句话讲,商品的功夫在于用尽可能少的SKU发挥出尽可能多的效用。而内容的功夫在于,持续输出质量超过80分的好文案(包括视频、直播等表现形式),持续吸引用户的关注,进而关注、订阅,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 总而言之,内容需要做的是广度。依托于价值观,延展出一副目标用户的生活场景图,在场景图里,切分出细分的颗粒度进行阐述、描绘。而商品做的是精度,精选出来最符合价值观调性的商品,让用户成单。两者互为补充,共同为用户服务。 


【创业者说】内容电商是否是个悖论?传统做电商的这样做内容


搭建一只灵活灵动价值观匹配的内容团队 


回到最后,团队还是最重要的。有ieda、有理念,还需要合适的人将它变成现实。从团队技能的匹配度上来看,做内容的小伙伴,除了基本的文笔和技巧之外,还需要对世界很有触感,经常接触和研究时下热点,对某一个领域爱的深入。当然,底层来看,价值观匹配也很重要。因为,好的文字,背后隐藏着一个可爱的人格。 


对于leader而言,则必须有足够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内容同学的各种发挥,以及强大的领导力和领袖魅力,愿意让内容同学不仅可以发挥技能,还能获取灵感、连接市场上的其他资源,资源整合来一起建立内容的城墙。 


而团队的基因,就是在这样的聚拢和每天的磨合当中,越磨越匹配。 


依旧举心意点点的内容团队为例。我们经常做的事情就是,聊人生、聊用户,甚至经常找到鲜活的用户案例去访谈。我们期望更加认识用户的多元性,才会激发团队与用户之间的共鸣。与此同时,每周、每月的脑洞大会也不可或缺。脑洞大会区别于例行公事的选题会,更加随性,大家就是“神侃”。不断去触碰网络里时下热门的那些个琐碎小事,把碎片聚拢成趋势本身。也即,“网感“的培养。另外,内容团队的阶梯性培养曲线也需要搭建出来。毕竟,最优质的内容很少,生产最优质内容的人才也很少。除了一点点10万+文章的技巧和方法论之外,内容的小伙伴也需要快速迭代。更多地去体察人性,更多地去抓取人性的G点。


心意点点的内容团队架构: 


内容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。内容做的好,还要跟其他部门完美衔接,比如卖货的买手团队。内容的竞争早已走出了纯内容本身。除了运营地好内容,还需要在前端做好用户的触达,有时候需要匹配相关的活动,推动集体共鸣;在后端提供成套的变现手段,让内容和用户之间的关系继续深入,完成闭环。 



电话咨询 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
QQ在线